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高25鄉道-岡山梓官的捷徑(岡山-梓官)(新版)

圖片日期:除了特別標示,其它都是2012/7/1

clip_image002



高25全長:3km
起點:岡山鎮臺上里、協榮里
終點:梓官鄉梓信村
沿路路名:仁壽南路、寶米路、公館路

高25鄉道起點在介壽路、仁壽路口,銜接台19甲、縣道186。高25鄉道和台19甲同樣都連接岡山到梓官,但是台19甲繞得比較遠,所以高25鄉道的車子還比較多。
clip_image004
▲圖片 1 Google-高25鄉道路線。其中要注意的是,在仁壽路往北那一段縣道186和台19甲共線
clip_image006
▲圖片 2 民國80年的地圖給讀者參考。但在圖上這條路被標上縣道177。不過當時縣道177不是現在台19甲這一條嗎?可能要請高手回答了
根據「地名檢索系統」,高25鄉道寶米路乃是清代由鳳山縣舊城(左營)到臺南府城的官道,以前是牛車路。
看來這條路也有一定的歷史背景。

**補充:在1966年的公報中,有下列路線:

路別
編號
名稱
起點樁號
迄點樁號
里程
鄉道
高三一
岡山-白米-梓官
17744k+536(1866k+663)

17748k+251
二˙九四零
 可見當時這條路為高31,現在這個地方台19甲(介壽西路、石潭路)這條是當時的177,現在這邊186線則和當時相同。

clip_image008
▲圖片 3 仁壽路往北,左轉往186東行,右轉往19甲南下。往前為高25,但是分離式指標牌誤標為高28鄉道
clip_image010
▲圖片 4 台19甲北上,右轉為高25,這個牌面標示正確
clip_image012
▲圖片 5 高25起點牌
clip_image014
▲圖片 6 高25鄉道北上,接近起點的位置
clip_image016
▲圖片 7 回望起點
clip_image018
▲圖片 8 國軒路、協榮路口,可以看到典寶溪A區滯洪池
這個滯洪池開挖前,空地曾當過一段時間的商場夜市之類。而國軒路以前好像沒有這條路。這應該是眷村或劉厝一帶的一群老房子被拆掉後開的路。
clip_image020
▲圖片 9 中央社-滯洪池照片
這個池子雖然是滯洪池,但周邊弄得很像公園。
clip_image022
▲圖片 10 經過路口繼續往南
關於滯洪池,可以到這邊看看:
http://tw.news.yahoo.com/%E7%87%95%E5%B7%A2%E5%B2%A1%E5%B1%B1%E9%98%B2%E6%B7%B9-%E5%86%8D%E5%BB%BA4%E6%BB%AF%E6%B4%AA%E6%B1%A0-044111010.html
這邊的標線在前幾年的時候,中間是畫黃虛線,而快慢車道分隔線是白虛線。現在則畫成快慢車道的樣子。以前那種畫法真的有點奇怪,雙向四線道中間不是雙黃線,而且一個車道大,一個車道很小。
clip_image024
▲圖片 11 高25北上
clip_image026
▲圖片 12 高25南下,前方為高25-1鄉道白米路口。也可以看到路燈燈桿上裝的路牌。但筆者覺得這路牌設得有些太高
說到這寶米路、白米路,筆者的長輩們都說這寶米路以前叫白米路,是後來才改的。有關這邊道路路線演進,筆者才疏學淺,並非非常了解,也請高手回答一下。
clip_image028
▲圖片 13 高25-1鄉道白米路路口,北上方向。這個路牌的高度就比較適當。而右側紅綠燈桿旁邊是高25-1起點牌
根據「地名檢索系統」,白米這個地名是以當地盛產白米而命名之。
白米這個聚落,根據「地名檢索系統」,是沿著白米路呈長形聚落發展的。光復前這個地方只有十餘戶,同姓數戶緊鄰,白米以蔡、張兩姓為主,庄廟為清水寺,祭祀清水祖師爺。當地早期飲用水源來自私有農田裡的一口井,但井水帶有鹽份,這些帶有鹽份的地下水證明本地是屬於「古岡山灣」淤積的浮覆地。民國72年省政府重劃建地之後,一度移入了不少新居民,但由於大寮大排和南側的五里林溪在雨季時溢流,常使白米路一帶淹水道路中斷。
clip_image030
▲圖片 14 離開白米,來到高25 1k南下
clip_image032
▲圖片 15 高25 2k南下,前方就是岡山與梓官交界,道路開始縮減
這條路似乎只有崗山路段拓寬而已。
clip_image034
▲圖片 16 進入梓官鄉,路名為公館路。晚上時可以發現,岡山路段的路燈很亮,一到這邊,路燈亮度大減,而且成群的樹木把光線擋住了。所以晚上要特別注意
clip_image036
▲圖片 17 高25北上進入岡山一景
雖然路幅縮小,但梓官路段的樹景讓人備感舒適。
clip_image038
▲圖片 18 高25北上楠梓路段,路樹一個個排好,向路過的人車致敬
clip_image040
▲圖片 19 高25南下,前方進入梓官聚落
根據「地名檢索系統」,在鄭成功渡臺時,就有福建漳州府籍的勢豪名王梓者,帶領著王、鄭、蔡、歐、蘇等姓人等,共同移墾入居本地,因漢人傳統上會尊稱對方為「官」(為避免偽冒官銜,通常用「觀」字代替),因此地名便以王梓之名稱為「梓官庄」。
clip_image042
▲圖片 20 高25北上梓官聚落一景,前方右轉為民權街
clip_image044
▲圖片 21 高25南下
clip_image046
▲圖片 22 高25 3k終點,橫向為台19甲,左轉往梓官市區、台17,右轉往通校、岡山
另外,關於高25,根據「地名檢索系統」,在大正8年(西元1919年)梓官庄這邊舖設了通往阿公店的輕便軌道,接著在昭和4年(西元1929年)又開通往岡山的客運車路線,交通的便利帶來人口的迅速增加這種交通上的優勢甚至一直延續到民國70年代,在自小客車尚未普及,居民出入需仰賴客運車的年代,這邊是岡山往高雄和彌陀往鳳山兩條路線的交會點,故成為彌陀、梓官,甚至是永安等鄉各村落出入岡山、高雄、橋頭、楠梓的必經之地。庄中市街在交通帶動人潮匯集的影響下,一度非常繁榮。但進入民國80年代以後,由於汽車的普及,人們對客運的依賴不再,附近居民南來北往有臺17號省道可以利用,不用再進入狹窄壅塞的梓官鄉,梓官庄的發展才趨於沒落。
clip_image048
▲圖片 23 回望高25終點2012/2/6
這條鄉道算是所有鄉道中筆者最常使用的。這條路也是筆者第一個記錄的鄉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